文图/厦门市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
近日,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推出陈永华史迹研学专线,包括修缮一新的陈永华墓、陈永华故居以及下店明清老街,还有陈永华文化展馆等,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【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的陈永华文化展馆】
【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的陈永华故里下店老街】
【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的陈永华故里下店老街】
展开剩余89%【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的陈永华故里下店老街】
【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下店的陈永华墓】
陈永华(1634-1680年),字复甫,明郑时期台湾第二号人物;他是金庸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原型人物,名列洪门五宗之一。
陈永华堪称全面过化台湾和经略台湾的第一人,是他让17世纪的台湾,实现从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状态,发展到以先进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;从以军政为主的粗放式管理,过渡到以地方行政为主的精细化治理,彻底摆脱了蛮荒面貌。后世史学界尊其为“开台首臣”;台南永华宫楹联则赞其曰:
扶郑智无双再世卧龙非过誉
开台功第一治中雏凤自留芳
【图为台南永华宫的“永华灯”】
关于陈永华故里,历来主要有“龙溪说”(含“漳州说”“龙海说”“角尾说”“角美说”“石美说”等不同表述);“同安说”(含“泉州说”“后溪说”“下店说”“灌口说”“陈井说”等不同表述)。笔者通过史料甄别、田野调查,并结合漳厦两地文史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,以及古往今来的口述历史、民间传言等,证实陈永华故里就在泉州同安(今集美区后溪镇下店);祖籍则为漳州龙溪(今龙海区角美镇石美村)。
一、官方志书和三大百科考证陈永华故里“同安”
首先,在关于“陈永华是哪里人”的官方志书记载中,极少具体到县以下地名的表述;只有新版《同安县志》和《集美区志》例外。
在这之前,漳州、泉州两府志书各记各的。但更多的记载也指向“同安”。
比如,光绪版《漳州府志·卷之二十一·选举》载:
“陈永华,龙溪人,以子梦球贵赠承德郎”。
乾隆版《泉州府志·卷五十七·忠义》载:
“陈永华,同安人……”
只有2000年版《同安县志》明确记载为:
“陈永华,字复甫,同安仁德里后溪人(另一说为角尾人)”。
还有2013年版《集美区志》也明确记载说:
“陈永华,字复甫,灌口陈井人”。
而查阅1989年最终版《龙溪县志·人物》,并未收录“陈永华”词条。
其次,在关于陈永华生平介绍中的“寄籍龙溪”字眼,足以证明他的故里不在龙溪县。
在当代百度、搜狗、360三大百科收录的“陈永华”词条中,前两个皆载“福建同安人”,只有360记为“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(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)人”,但在词条正文中,却有如下叙述:
“陈永华年轻时寄籍漳州府龙溪县,通过科举,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”。
还有其他一些“龙海人物专题”平台发布的陈永华传记中,也大多有“寄籍龙溪”的描述。
所谓“寄籍”,乃是区别于“应籍”“冒籍”科举的说法。在明代科举制度中,一般要求考生必须在本身所属的户籍与原籍所在地参加考试,若没有遵守,就会变成“冒籍”应试。但有一种情况例外,那就是“寄籍”,申请条件是考生在寄籍地有实际的居住和生活,或其家族在寄籍地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。
如果陈永华故里龙溪,亦即现在的龙海,那就没有“寄籍”这一说了;这也反证了他的故里就是“同安”,也就是今天的集美区后溪镇下店(古属同安县仁德里苎溪,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“同安县灌口区”)。
二、清初迁葬墓验证陈永华故里后溪
郑克塽归降清廷后,曾请奏康熙并获得批准,将郑成功灵柩从台湾迁葬原籍南安石井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,清廷诏令部分明郑将士墓葬迁回原籍,陈永华就在其中。而他迁葬的地方,并非龙溪县,而是当时隶属同安县仁德里的后溪下店;这就是2000年版《同安县志》记载的“同安县仁德里后溪”,1952年成立后溪乡,隶属同安县二区,又称灌口区。1957年从同安县析出划入厦门郊区,今属集美区后溪镇。不仅是陈永华本人,还有他曾祖父、祖父、叔公等亲人的墓葬,也都在后溪。
陈永华迁葬后溪的墓在1952年被盗,现场出土三枚印章,印文为“永华”“复甫”和“憩园”,就是他的名、字和台南寓所斋号。印章初藏同安,1962年转藏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,现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。
陈永华家族宗亲、原龙海市政协文史办主任陈忠杰进一步印证了2000年版《同安县志》的记载。2025年6月29日,他应邀参加在集美区举办的“陈永华开台历史功绩会讲”,并发表了《关于陈永华家族的几点看法》,确认陈永华故里就在后溪下店。
陈忠杰早在1985年就开始陈永华的研究,据其搜集《乐洋陈氏族谱小引》,以及来自美国的陈永华家谱手抄本分析:
陈永华家族属颍川太傅派,唐时“肇石美筑海成田,建基南门祖祠,故曰南陈”,陈汤选为石美厚山开基祖(石美一世)。石美二世分源济、履端、省齐、霞石四房,陈永华家族属省齐支脉石美三房。
石美七世陈近桥(陈永华的曾祖父)于明后期由龙溪县石美前往同安县仁德里苎溪乡(今集美区后溪镇境内)构置店面经营刀具。卒后,葬于仁德里苎溪。陈近桥之子陈明训、陈世善兄弟也葬于此。陈永华逝世后,与夫人洪氏初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(今台南),后来迁葬在仁德里苎溪。
三、口述历史佐证陈永华故里后溪
后溪即苎溪,乃厦门第二大河流。在明清时期,后溪水面深阔,直通大海,舟楫往来十分便利,且在上游有漳泉古道相连,系古同安西部重要交通枢纽。下店原先位于苎溪入海口,曾经是繁华的古渡集市所在,至今还留有明清风情的小镇老街店铺。
下店是明清时期福建海防前线主要兵寨之一。清初沿海实施迁界令时,于康熙元年(1662年)建了城池,即下店寨,当地人雅称“霞城”,由时任福建总督李率泰、同安总兵施琅等亲自督造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后,清政府下令复界,此城逐渐弃用,兵退民进,人们称之为“城内”,这就是目前所谓的“城内城遗址”名称之由来。
今天的下店,只是后溪镇后溪村下辖的一个自然聚落;但在明清时期,下店寨要比现在大得多,其控制范围几乎覆盖了现在后溪镇全境。
据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后溪片区专员、曾任后溪村村委会副主任的王坚峰介绍,很早就听后溪下店里的老一辈相传,明代就有陈氏家族来此,以打铁和商贸为业。陈永华的祖父陈明训,就在下店开药馆;陈永华从小就在这里生活。另据世居下店里的村民小组长蔡世川说,村里多数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,陈永华家族在这里做生意,他的祖父陈明训开药馆的店铺尚存,就在下店里老街中间的几个铺面。
原龙海市政协文史办主任陈忠杰也说,按他们石美陈氏族谱的记载,自陈永华的曾祖父陈近桥那一代,就已从石美迁驻下店。听祖辈传言,陈家表面上以打铁和医馆为业,其实暗地里一直在打造和贩卖刀枪兵器;龙岩还有自己的铁矿山。陈家在同安县城、灌口等地拥有十几家店铺。也正因为这样,方才造成后代对其故里认证的重重迷雾。
陈忠杰还说,陈永华墓地所在的后溪下店小山包,在古代应为陈家私有地产,一些和陈永华家族交好的郑成功部将,比如洪旭的儿子洪磊等,墓葬也都迁到下店。郑成功后裔、台南市政府文献委员郑道聪补充说,后溪下店这一带的明郑部将之墓,应该不只陈永华和洪磊,可能还有不少。
四、关于“龙溪说”和“灌口说”之辨
陈永华故里之“龙溪说”,还有“漳州说”“龙海说”“角尾说”“角美说”“石美说”;其实说的都是一个地方,即今天的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石美村。石美原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、三十都石美北社。1960年,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,1993年撤县建龙海市,2021年撤市设龙海区。因为陈永华祖籍地确系石美,且在生员考试时寄籍龙溪,故有“龙溪说”版本广为流传。之前,有漳州市委党校原教授何池等人撰文指出,石美或许在历史上曾经隶属同安县,导致历史文献把陈永华记录为“同安人”。经笔者与原龙海市政协文史办主任陈忠杰查实,虽然龙海区角美镇部分区域确实曾属同安县,但石美村这一片从未纳入同安县辖地,一直归属龙溪县,乃至后面的龙海县(市、区)。
在古代称某人来自哪里,通常会使用其祖籍地。所谓祖籍,即祖父出生地,但名人或比较讲究的人,往往会往前追溯到曾祖、高祖乃至鼻祖。而陈永华的曾祖父陈近桥,确实是漳州府龙溪县石美人。因此,“漳州说”“龙溪说”“龙海说”“角尾说”“角美说”“石美说”,从传统意义来说都没问题。
为了规范籍贯信息,避免产生混淆,我国公安部为此明确定义:“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(户口所在地);祖父去世的,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;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,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;公民登记籍贯后,祖父又迁移户口的,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”。(《公通字【1995】91号文件》)。
至于出现陈永华故里之“灌口陈井说”,原因有三:
其一,陈永华曾祖父陈近桥(或为祖父陈明训)确实曾在灌口购置店铺,并从事商业活动;
其二,后溪下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同安县第二区(灌口区),因此,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陈列的陈永华印章出土地标注为“灌口”。直到目前未改。
其三,灌口历史上也属于同安,下辖陈井村为陈氏大族聚居地,历史上有不少族人跟随明郑大军入台,清代更是积极参与了“过台湾”浪潮。
除此之外,目前并未发现陈永华是灌口陈井人的有力证据。
啥叫“故里”?第7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为“故乡;老家”,准确说,是指自已及父辈祖辈出生并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,必须满足故乡和老家两个条件。
何为“祖籍”?第7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为“原籍”,即原先的籍贯。
综上推定,陈永华故里就是明末的泉州同安(今集美区后溪镇下店);祖籍则为那时的漳州龙溪(今龙海区角美镇石美村)。
发布于:福建省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