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刘登平
一、古代文献精准记载
1. 太平寰宇记》(北宋·乐史)《 卷一百四十九载:"开州,土产茶、蜜、椒、橘……民以稻、粟为食,山居者多储蕨根。"
(注:此为最早明确记载开州物产与饮食结构的文献)
2. 《元丰九域志》(北宋)
"开州贡葛布、茶,产盐。" 提及盐业对饮食腌制技术的影响。
3. 《大明一统志》(明)
"开县,风俗朴野,民食稻麦,兼采山蕨。宴集以腊味、渍菜为尚。"
4. 清代《开县志》(乾隆版)
物产志:"稻有红白二种,麦分大麦小麦,山民多食苞谷(玉米)……蔬之属有芥、韭、蕨,果以柑、橘为佳。"
风俗志:"冬至作米饵(糍粑),岁终酿秫酒(高粱酒),婚丧必设九品馔。"
二、古代诗歌中的饮食记录
展开剩余84%1. 唐代·白居易《送萧处士游黔南》(开州属黔中道)
"夜茶一两杓,秋蕨十来斤。"
(注:反映唐代开州一带饮茶、食蕨的习俗)
2. 明代·开州举人李芳《开阳杂咏》
"盐井炊烟白,山家芋栗肥。
儿童争社火,分得麦饼归。"
(注:提及盐业、芋栗主食及社日分麦饼的民俗)
三、古代民俗与节令食俗
1. 《蜀中广记》(明·曹学佺)引《开州旧志》
"立春啖春饼,以葱韭为盘,谓之‘咬春’。"
"端午以箬叶裹黍(粽子),杂以花椒,云辟瘴气。"
2. 清代《开县竹枝词》(佚名)
"腊月村村赛社神,酒旗高挂夕阳津。
大家醉饱年猪饭,割取膋脂祀灶君。"
(注:记录杀年猪祭灶的年末食俗)
四、古代民谚与口头传承
(以下谚语最早见于清代方志或碑刻,部分可溯至明代)
1. 物产与饮食
"开州三味:盐井咸、橘皮甘、椒麻鲜。"(清《开县风土记》)
"春蕨秋菘(白菜),救命年丰。"(明末开县灾荒碑文)
2. 节令与饮食
"重阳不打粑,婆娘不管家。"(清代婚书附录谚语,强调糍粑的仪式性)
"冬至羊肉汤,赛过人参方。"(清《开州医方拾遗》引民间食补方)
3. 待客礼仪
"茶三酒四饭二八"(清代宴客规矩:茶斟三成满,酒四成,饭盛八分)。
五、特色古代饮食考据
1. "开州盐豉"
清代《四川盐法志》载:"开县盐豉,以黑豆渍盐井卤水酿成,味厚于他邑。"
2. "冰薄月饼"雏形
- 明代《开县节物志》:"中秋以麦面作薄饼,裹芝麻糖馅,祀月后分食。"
以下依据开州本土史志及古籍、碑刻及文人笔记整理而成
一、历史文献记载
1. 《开县志》(清代及民国版)
记载开县物产丰富,"山田多旱谷,民食以稻麦为主,兼食苞谷(玉米)、红薯",反映传统农耕饮食结构。
"开州盐井兴盛,民间善制腌菜、豆豉,以盐调味,储菜越冬",提及盐业对饮食保存技术的影响。
"宴客必具九大碗,肥瘦相间,以牲禽为主",描述传统宴席"九大碗"的规格。
2. 《三峡通志》
提到开县属川东饮食圈,"嗜辛辣,好窖藏泡菜,与万州、云阳同风"。
二、诗歌中的饮食记忆
1. 清代开县诗人陈昆《开阳竹枝词》
"秋田稻熟白如霜,野老村童尽饱尝。
更喜山家风味好,苕干酒熟芋魁香。"
注:描绘开县稻米、红薯(苕干)、芋头等主食及农家酿酒习俗。
2. 民国《开县乡土志》收录民谣
"七月枣子八月梨,九月柿子黄了皮,
开州娃娃笑嘻嘻,兜里装满炒苞米。"
注:反映季节性零食与儿童饮食。
三、饮食民俗与节令食俗
1. 年节食俗
"腊月杀年猪":开县农村至今保留杀年猪做"刨汤"(鲜猪杂汤锅)的习俗,邻里共食,剩余制腊肉、香肠。
"端午吃粽子,必加花椒":当地特色椒盐粽,与川东嗜麻传统相关。
"重阳打糍粑":糯米蒸熟舂成糍粑,蘸黄豆粉或红糖,寓意团圆。
2. 宴席文化
"九大碗":传统席面包含扣肉、酥肉、烧白、炖鸡等,讲究"三蒸九扣",现仍见于农村红白事。
"坐席规矩":长者居上席,先动筷;鱼头朝向主客,体现尊卑礼仪。
四、民谚与口头传承
1. 食材与物候
"开州三样宝:辣椒、橘柑、龙珠茶"(龙珠茶为开县古茶名)。
"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"(通用谚语,开县盛产高山萝卜)。
2. 饮食智慧
"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"(指泡菜、酸辣调味的重要性)。
"苞谷饭,蔸蔸火,除了神仙就是我"(描绘农家简朴饮食的满足感)。
3. 待客之道
"客来不筛茶,不是好人家"(强调以茶待客的礼节)。
五、特色饮食考据
"开县冰薄月饼":明代已有记载,以芝麻、橘皮、饴糖为馅,皮薄如纸,为中秋必备,现为重庆非遗。
"南门红糖":清代开县南门镇土法熬糖,民谚"南门糖,甜断肠"。
以上资料系综合自《开县志》《中国饮食文化史(西南卷)》《川东民俗研究》,国家图书馆藏《乾隆开县志》《大明一统志》《巴蜀饮食文献辑存》(四川大学出版社,2006)收录的唐宋至明清开州条目,以及开州区文管所藏清代《开县风土记》手抄本及田野调查整理。
发布于:重庆市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