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则关于"民营救护车800公里收费2.8万元"的新闻引发热议。有人一算账:"滴滴商务车跑800公里也就6000块,救护车凭什么贵4倍多?"乍一看,这价格确实让人血压飙升,但仔细想想,救护车和滴滴商务车,真能一样算账吗?
救护车不是"豪华专车",它得配专业医护人员、急救设备、药品,还得24小时待命。滴滴司机困了能停车睡会儿,救护车上的医生护士可不行,病人随时可能出状况,他们得全程盯着。
这就像你去米其林三星餐厅吃饭,不能光算食材成本,还得算厨师的功夫、餐厅的环境——救护车的"服务溢价",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逻辑。
其次,救护车跑长途,不是单纯"赶路",而是"移动ICU"。车上得有心电监护、呼吸机、氧气瓶,甚至可能还得备着除颤仪。
这些设备不是淘宝买的"家用平替版",全是专业医疗级,光一台呼吸机可能就抵得上半辆商务车。再加上随车医护的工资、车辆的改装维护成本,这钱还真不是漫天要价。
当然,有人会说:"那也不能这么贵啊!"确实,2.8万对普通家庭不是小数目。但问题在于——市场供需决定了价格。如果病人情况特殊,普通救护车送不了,家属又急着转院,这时候别说2.8万,再贵也得认。就像沙漠里卖矿泉水,一瓶卖100块也有人买,因为刚需摆在那儿。
网上总有人出"高见":"这么贵,不如包个动车商务座,再请个医生跟着,肯定便宜!"听起来挺有道理,但现实是——病人可能连担架都上不了高铁。
动车不是救护车,没有急救设备,没有专业固定病人的装置,更没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。万一路上病人心跳骤停,高铁可不会为了你紧急停靠。而救护车呢?随时能靠边抢救,甚至直接改道去最近的医院。这种"兜底能力",才是它贵的原因。
再说,很多需要长途转运的病人,往往是重症、术后或者需要特殊监护的。你让一个刚做完开颅手术的病人去挤高铁?怕是半路就得叫"返程救护车"。所以,不是家属不想省钱,而是真的没得选。
还有人呼吁:"这种长途医疗转运,国家应该补贴!"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是——我们的医保体系还在"保基本"阶段,连很多常见病的报销比例都有限,更别说覆盖动辄几万的长途转运了。
看看欧美国家,确实有些国家提供免费或低价医疗转运,但人家的人均GDP是我们的几倍?羊毛出在羊身上,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。咱们现在的情况是:既想要北欧的福利,又想要东南亚的税负,这账怎么算都不对。
不过,话说回来,市场失灵的地方,政府该出手时还得出手。比如建立分级转运体系,对贫困家庭提供专项救助,或者通过招标规范民营救护车价格。毕竟,救命的事不能完全交给市场,否则就会出现"没钱就别生病"的残酷现实。
其实,价格贵还是其次,最该担心的是行业乱象。现在很多民营救护车是"挂靠制",车辆和人员资质参差不齐。有些车上所谓的"医护人员",可能只是穿了白大褂的临时工;所谓的"急救设备",可能是淘宝买的二手货。
前几年就有新闻曝光:某地民营救护车半路出状况,司机当场掏出手机百度"怎么接呼吸机管道"。这画面想想就惊悚——你花2.8万买的不是服务,而是生死赌局。
更魔幻的是行业竞争。有些救护车公司为了抢生意,直接在医院ICU门口发小广告:"全市最低价!包活送到!"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卖二手车。还有的玩"价格战",表面上收费低,结果半路加价:"氧气不够了,得加钱换瓶!"家属能怎么办?总不能说"那别吸了"吧?
怎么破局?学学"快递+滴滴"模式。救护车行业的问题,本质是垄断+信息不对称。要解决,不妨参考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:
平台化运营:像滴滴那样,搞个"救护车版滴滴",明码标价、服务标准化。家属下单时能看到车辆资质、医护背景、用户评价,至少不用被"黑中介"宰。分级服务: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"顶级配置"。普通转运可以便宜点,只配基本监护;危重病人再上高端车。就像快递有"顺丰即日"和"邮政普快",区别对待才能降成本。政府背书+商业保险:政府可以牵头建立非营利性转运机构,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"医疗转运险"。一年交几十块,真要用时能报销大半,这比单纯骂街管用。
救护车的高价,反映的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、社会保障不足的深层问题。我们当然希望有一天,所有病人都能享受普惠式医疗转运,但在那之前,至少得先保证你花的每一分钱,买到的是专业,而不是忽悠。
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?
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