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4日下午,在2025高通骁龙峰会期间,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接受第一财经等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有活力且最有竞争性的,端侧AI的普及需要强大的终端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来驱动,中国恰好同时具备这两点。
“一方面,中国的合作伙伴反应速度极快,一个新想法能迅速在产品上落地。另一方面,中国消费者对新科技的接受度高,催生了大量独特的应用需求。”孟樸进一步表示,汽车是端侧AI的绝佳应用场景,“车因为安全性、移动性、即使响应性,没有办法依赖云端AI,必须在本地解决。”
当下正值高通进入中国三十年,而在这期间,高通几乎与所有的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,而在过去三年间,合作更是逐步从手机等领域扩至汽车市场。
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
在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中,孟樸表示,“最开始提出智能网联车需求的是欧美厂家,但他们的开发周期很长,通常是4到6年。而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完全不同,他们的速度非常快。有的客户一边在签订合同,一边就要开始催货,开发周期非常短。”
这种速度也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挑战。“每家中国车企对智能网联的应用场景优先级都不同,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鞭策和考试。过去三年多辅助驾驶,我们支持了中国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品牌,参与了210多款车型的发布,这在全球任何其他市场都是不可想象的。”孟樸说。
他判断,智能座舱、驾驶辅助、舱驾融合,这些都离不开AI,AI将是高通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的下一个巨大机会。
面对AI时代更加复杂和碎片化的生态,孟樸认为,“当前AI处于早期发展阶段,各种大模型很多,终端也很多,做适配比价耗时。高通不做评判,不去决定客户用哪个大模型,而是把适配工作做好,让终端厂家、模型公司、平台公司都能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里各展所长。”
当被问及未来重点布局时,孟樸预测,假以时日,有两个领域的应用规模可能会等同于甚至超过智能手机。
“一个是机器人,另一个是各种可穿戴的智能眼镜(包括AR、VR和AI眼镜)。” 他解释道,“眼镜可能会人手一个,而机器人则会进入家庭、工厂等各种环境。它们的需求量都有可能达到手机的量级。
他强调,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推动,机器人有很多共性需求,比如都需要强大的端侧算力、高效的连接和可靠的通信,可以把在手机和汽车上验证过的技术,迁移到机器人领域。“王兴兴说现在机器人缺乏特别好用的芯片,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机会,也是努力的方向。在技术上持续投入,确保不掉队,这需要时间,但这一天一定会到来。”
此外,针对苹果、小米等厂商自研芯片的趋势,孟樸认为,这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,类似三星自研芯片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几年。高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“水平赋能”的商业模式,即提供芯片平台服务尽可能多的客户,根本定位是“不与客户竞争”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李娜
相关阅读智元机器人首次披露合伙人名单。
58 09-20 21:05神经元有望成为控制复杂生物混合系统极具潜力的“生物控制器”。
83 09-15 11:39该千台级规模订单计划在两年内推进落地。
176 09-02 15:35中国汽车为机器人培育起合格的产业链
174 08-26 15:34均普智能半年报透露,在机器狗本体研发项目上预计总投资98.24万元。
149 08-22 22:0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