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游”出局!中国女排在世联赛总决赛上被波兰队逆转淘汰,五局激战却遗憾收场。
这场失利不仅让球迷心碎,更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:替补阵容的模糊培养方向,正在拖垮这支年轻队伍的未来。
一、主力青黄不接:28岁龚翔宇成“遮羞布”
比赛后,龚翔宇低着头走出赛场的画面刺痛无数人。28岁的她已是队内老将,攻防两端拼尽全力,但伤病与状态下滑让她独木难支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替补接应唐欣身高仅1.84米,一传短板明显——“让她接班龚翔宇?这简直是自废右翼!” 网友的吐槽直指核心矛盾。
追问:为何不尝试改造主攻董禹含?她1.90米的身高、强力跳发和进攻爆发力,本可成为“强力接应”的完美人选。
若将其转型,既能解放龚翔宇的保障压力,又能激活战术多样性。但教练组却执着于培养唐欣,这种“闭门造车”式的选人思路,是否在浪费人才?
二、副攻线“瘸腿”:没有背飞的球队能走多远?
“王媛媛拦网像摆设,副攻线全靠蒙!”比赛中,中国女排的副攻屡屡被对手打穿。
问题不仅在于个人能力,更在于战术体系的残缺——全队竟无一名专职“大副攻”专攻2号位背飞,导致进攻套路单一,对手一盯就死。
网友灵魂发问:
为何不召回经验丰富的袁心玥?她曾是队伍的两点轮核心,背飞犀利且能稳定军心。
赵勇教练的“年轻化”执念固然可贵,但在成绩与成长之间,如何平衡? 若一味排斥老将,年轻球员的成长代价是否过于沉重?
三、替补培养的“无头苍蝇”战术
从接应到副攻,替补队员的定位始终模糊。唐欣被强行推向主力,却因身高受限难堪大任;董禹含在主攻线竞争激烈,转型接应的机会却被忽视。
副攻线上,陈厚羽、万梓玥等人缺乏针对性训练,“练谁、怎么练”全凭教练临时起意。
尖锐对比:
同样是年轻球员,二传张籽萱被重点培养,成长迅速;而接应、副攻的替补却像“试验田”,效果惨淡。“培养替补若没有方向,等于白费力气。” 网友的总结一针见血。
四、破局关键:明确目标,大胆改革
接应线“双轨并行”:保留龚翔宇的保障作用,同时将董禹含转型为强力接应,形成“一稳一狠”的战术组合。
副攻“召回老将+重点培养”:袁心玥短期救急,长期则锁定万梓玥专攻背飞,补上右翼漏洞。
替补选拔“数据化”:根据球员技术特点制定培养计划,避免“拍脑袋决策”。
中国女排的困境,本质是人才规划与战术创新的双重缺失。赵勇教练的勇气值得肯定,但若继续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”,恐难逃“换汤不换药”的质疑。球迷要的不仅是年轻化,更是“赢球的智慧”。
互动话题:
你觉得中国女排最该召回哪位老将?董禹含转型接应是否可行?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!
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